【手工梭織織帶由來】
在織布機問世之前的織布技術就是由一片一片的薄石板在四角鑿洞後穿線組成的一組工具,一塊石板片鑿四個洞,每個洞穿入一條線,織的寬度越寬則需越多板片,舉例來說:15塊板片則需使用60條線。整理完直的經線綁緊後,從頭到尾再由一條緯線橫向兩端交錯穿梭織入,因此使用這種方式製作出來的織帶結構非常結實,最初可運用於韁繩、捆物,現代則可運用於手環腰帶背帶掛飾等用途。 最初的來源無法得知,據說起始於鐵器時代,中古世紀在歐洲相當盛行,幾乎與每人生活息息相關,織布機出現後這種技術也慢慢消失,直至1896年德國學者Margarethe Lehmann-Fihes女士在博物館裡發現這種梭織技術使用的板片及古人使用過的織帶,以實作的方式重新推敲建構起這項古老工藝,才使這項技術流傳至今,了解原理後亦可自己設計圖案及配色。
尺寸:寬1.5cm 總長76cm
訂製日約五個工作天
手機、相機在旅行時往往是攝影紀錄不可或缺的必要裝備,如果你也想找一條喜歡的背帶去旅行歡迎訂購:)
當然,識別證也適用喔!
在織布機問世之前的織布技術就是由一片一片的薄石板在四角鑿洞後穿線組成的一組工具,一塊石板片鑿四個洞,每個洞穿入一條線,織的寬度越寬則需越多板片,舉例來說:15塊板片則需使用60條線。整理完直的經線綁緊後,從頭到尾再由一條緯線橫向兩端交錯穿梭織入,因此使用這種方式製作出來的織帶結構非常結實,最初可運用於韁繩、捆物,現代則可運用於手環腰帶背帶掛飾等用途。 最初的來源無法得知,據說起始於鐵器時代,中古世紀在歐洲相當盛行,幾乎與每人生活息息相關,織布機出現後這種技術也慢慢消失,直至1896年德國學者Margarethe Lehmann-Fihes女士在博物館裡發現這種梭織技術使用的板片及古人使用過的織帶,以實作的方式重新推敲建構起這項古老工藝,才使這項技術流傳至今,了解原理後亦可自己設計圖案及配色。
尺寸:寬1.5cm 總長76cm
訂製日約五個工作天
手機、相機在旅行時往往是攝影紀錄不可或缺的必要裝備,如果你也想找一條喜歡的背帶去旅行歡迎訂購:)
當然,識別證也適用喔!